消费者在购买珠宝时,也需多些“打假”的意识。 ▲假证书在发展中,已具备某种“以假乱真”的能力。图/IC photo 文|迟道华 几十元可随意定制“珠宝鉴定书”,让消费者如何再相信商家的“保真”承诺? 据红星新闻报道,近日,记者将某消费者网购的多款低价珠宝,送往“国家金银珠宝饰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(四川)”进行二次鉴定。结果显示,其98元购买的“和田玉(碧玉)”无事牌成了玻璃挂坠,59元购买的玛瑙手镯成了玉髓首饰。明明附带有鉴定证书,有钢印,有鉴定机构网址,还可扫码查真伪,为何鉴定出却是假货?这背...